文明探源|大汶口遗址:文明曙光照亮海岱大地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诗经·齐风》中的佳句,描绘出数千年前汶水的壮阔、浩渺。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诗经·齐风》中的佳句,描绘出数千年前汶水的壮阔、浩渺。
发源于泰莱山区、西注黄河的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六十多年前,一个远古的“秘密”被发现于汶水之畔的沉沉土层,显示出六千余年前大汶口文化的文明曙光曾照亮海岱大地。
8月8日,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关于推动泰安市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从大汶口遗址发掘到正式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们走了66年,但并未到达终点,而是来到了新起点。这块金
在文化传承的时代浪潮中,大汶口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文化,泰山国际品牌文化研究院开创性地推出了“银龄工程”“青英工程”“蓓蕾工程”三大工程,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传承闭环,为大汶口文化的
初夏的汶河两岸,烈日当空,考古队的遮阳棚在麦田间投下一片阴影,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层,试图探寻来自约6100年至4600年前的文明。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大汶口遗址,也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
泰山晚报讯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与泰山科技学院联名文创发布会在泰山科技学院举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以创新设计让千年大汶口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5月16日上午,首届大汶口文化节暨第二届大汶口文化周闭幕式在泰山科技学院圆满收官,首创文化节与中国品牌日相结合,“文化周+品牌日”模式。自5月10日启幕以来,为期六天精彩纷呈的主题日活动为大汶口文化基因的当代活化书写了鲜活注脚,更以青年视角为纽带,为大汶口文化